2+2=?《1984》读后感

War is peace, freedom is slavery, ignorance is strength. ——BigBrother

前言

刚开学的时候我生病了,上吐下泻的。别人都在开学考,我在家里躺着,不知道怎么就想起来看《1984》这本书了。当时有点精神了以后就爬起来读《1984》,结果越读越恶心…….
这本书后劲实在有些大,当你把书里的情节和现实世界对应上以后,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真是他妈的有意思。我写这篇文章也仅仅是想找个地方把心里的苦水倒一倒,在文章中我会结合一些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例子,这只是为了解释我的观点,因为我本人对具体的政治时间了解不是很多,所以有的时候只能举切实发生在我身边的例子。但是这并不代表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问题。我针对的是问题本身,而不是某个国家

再次叠甲:这篇读后感和《1984》本书一样,不影射任何具体国家,而是反对极权主义。

当时搭博客的时候选择github pages搭博客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希望真理部能放过我

这篇文章有些部分是我在考完生物竞赛的那个下午写出来的,又往里面塞了点新想法,但我又懒得重新整理,所以整体读起来会略显混乱哈哈哈哈


关于大洋国标语的理解

战争即和平

这听起来蛮矛盾的,战争是怎么带来的和平呢?对此我的理解是,在一个如大洋国般的极权社会里,统治阶级不仅操纵着人的思想,还控制着物质、行为,甚至连最隐秘的恐惧和欲望都不放过。在这种高压之下,每个人都活在永恒的恐惧中,被迫压抑着本能。本能的压抑就必将带来躁动和愤怒,这可是极不利于维持极权统治的。
于是大洋国便通过和其他国家的战争、又树立一个“叛徒”Emmanuel Goldstein。来让群众不满的情绪有了一个“合理”、“安全”的宣泄渠道。通过对战争胜利、国家强大的宣传,和每天两分钟的“仇恨会” 让人们的愤怒被转移到了外部,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就这样轻而易举的消散掉了。

试想,如果你的国家面临外敌侵略,国家即将沦陷,绝大多数人一定会甘愿为了国家献出一切,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在外部矛盾很严重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忽略内部矛盾。 而BigBrother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让人民认为外部世界危机四伏,遍地都是敌人和叛徒。让人们误以为自己生活在BigBrother的保护之下。因此对统治者感激涕零,心甘情愿地服从一切命令。战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外部矛盾的存在,重要的是让人民永远感到危机,从而让他们无法质疑现实,无法察觉自己身处囚笼。

在现实中的对应

  • 美国政府在9·11事件后,发动全球反恐战争,让民众的注意力转移到恐怖主义上,进而以安全为名通过《爱国者法案》扩大政府监视权力,削弱公民隐私权。

  • 朝鲜一直维持着与外部世界(尤其是美国、韩国)的紧张关系,并将这种对抗作为国内统治的工具。长期的军事化社会氛围使得民众认为战争随时可能爆发,从而接受严格的社会控制和物资短缺。

  • 中国抗日神剧层出不穷,强化对日仇恨,只要涉及到日本的事情都能扯上“抗日精神”。**我并不是认为应当忘记历史。日本当年的侵华分子、现在的极右势力的确十分可恨,但每个国家都不缺乏这样的畜牲。 而现在不断用各种手段强化历史仇恨,这让人不禁联想到BigBrother的仇恨会。


自由即奴役

在继续讨论下去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思考一下自由的定义,究竟什么算自由?
对我而言,自由不是由任何法律、条款所规定的,而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一种选择的能力、质疑的能力、拒绝的能力、创造的能力。自由不是你能做多少事情,而是你在没有被强迫的情况下做出决定的能力
但同时很重要的的一点是自由不是利己主义的遮羞布。它不是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在承认他人也有同样权利的前提下,追求自我意志的实践。这就意味着自由和责任、自由与尊重是并存的。比如,言论自由不等于造谣自由;行动自由不等于伤害他人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对“他者”的承认之上。

说回到Bigrother的标语上,这句话表面上自相矛盾,实则揭示了极权政权最阴险的控制手段:通过语言的扭曲,彻底颠覆人类对自由的认知。
在Bigrother构建的秩序中,个体的自由被定义为危险的源头,是混乱、痛苦与失败的开端;而只有彻底放弃自我,臣服于政权,才能获得“平静”和“安全”的幻觉。他们用这种颠倒黑白的逻辑让人相信,唯有被奴役,才能“真正”自由。“自由即奴役”这句话的真正威力,不在于它说服了你,而在于它使你再也无法分辨自由和奴役的区别,从而心甘情愿地生存在老大哥构建下的世界中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不再是人类追求的光,而变成了令人恐惧的深渊。人们害怕独立思考,害怕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甚至害怕面对真实的自我。于是,他们学会了爱上牢笼,热爱秩序,主动放弃不确定的可能性,转而投入到集体的怀抱中去。自由成了负担,奴役成了安慰。
一旦自由被重新定义为“混乱”“反叛”“犯罪”,而服从被包装成“秩序”“稳定”“幸福”,那么人类真正的悲剧便悄然降临。你仍能在街头漫步、点击屏幕、发表感想,却不再拥有真正的选择;你以为你是在生活,其实你只是被动地活着。
这是极权最致命的成功之处:不是用暴力让你屈服,而是用精神塑形让你相信,屈服才是自由的本质

在现实中的对应

  • 大数据算法:我们常被告知,互联网赋予了我们前所未有的表达自由。然而,许多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算法控制信息流,限制用户接触多元观点。“你可以自由发言,但我们决定谁能看到。”
  • 美国:NSA打击恐怖主义的名义下,实施了大规模的监控项目。为了收集公民隐私权无所不用其极,比如在操作软件中植入后门、监听电话线路等等 这里先挖个坑,以后有时间会详细猜猜NSA都干了些啥
  • 中国:这个相信不用我多说 对微信的监视、GFW、无处不在的实名认证 数都数不清呀

无知即力量

这个应该是三个标语里最好理解的吧。极权政府需要人民不去质疑权力、不去追问真相、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因为知识意味着判断力、怀疑精神与反抗的可能;而无知则意味着顺从、依赖与沉默。
当人民对历史、现实和权力结构一无所知,甚至对自己处境的悲惨都缺乏认知时,政权就可以稳固运行,哪怕它充满了谎言与暴力。“无知”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一剂麻药,让人渐渐放弃批判、独立与反抗。而极权制度最狡猾的地方正是:它不总是靠强迫,而是靠让你自己选择无知。
正如书中英社制定的“新话”,将对老大哥不利的语言剔除出去,这种语言的贫乏不仅让人无法表达反抗的思想,更从根本上让人无法“思考”反抗的可能性。语言被简化、意义被压缩,情绪被格式化,最终,思想本身就被从根源掐断了这种控制不是用枪杆子压住你的嘴,而是用字典剪掉你脑子里的火花。

当“真理部”每天都在篡改过去的新闻,而群众对历史失去了记忆,就没有人能真正知道什么叫“改变”;当人们只能使用“好”“加好”“双倍好”来表达一切时,他们也就失去了对复杂世界的感知力。这种状态并不是简单的愚蠢,而是一种被系统设计出的**“功能性无知”**:人看似正常生活,却不再具备任何改变世界的能力。
更可怕的是,“无知”会伪装成一种“幸福”。当你不再质疑、不再痛苦,不再思考何为真实,就会陷入一种自我感知的“稳定与安全”中。而这,正是极权政权所需要的人民状态:稳定、可控、麻木

在现实中的对应

  • 中国:我们每个人从小就被灌输的爱国主义思想 降低了接触多元思想的可能性 比如这个(这里你可能认为我有点极端了 但请继续往下看 你就知道我想说什么了)
  • 中国:我们的历史书上,删除或者淡化了很多历史“敏感”时间 比如六四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

双重思想

这是一个有点让人费解的概念,它是指同时接受两种互相矛盾的信念,并且能够在需要时切换,而不觉得矛盾。这是党用来控制人们思想的一种手段,让人们能够在逻辑上自相矛盾但仍然坚定不疑地相信党的宣传。
双重思想要求人们接受矛盾、调整记忆、自我欺骗,在文中,党声称“老大哥无所不能”,但又说“敌人一直在威胁我们”但如果老大哥无所不能,那怎么还会有威胁?这很明显是自相矛盾的,但人们必须同时相信这两个说法。同时党会不断篡改历史,今天的敌人可能是昨天的盟友,而昨天的真相今天变成谎言。人们必须忘记过去的记忆,并接受新的现实,而不会察觉到这是自相矛盾的。
这玩意可真是个强大的思想工具,一旦人民接受了双重思想这个观念,便可以失去自己的思考能力,从而矢志不渝的执行党的命令。而党可以随时修改历史、改变政策,人民却不会反抗,因为他们的大脑已经习惯接受矛盾信息。

在现实中的对应
双重思想可不仅仅存在于国家和政权之中,事实上,你会发现它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 美国宣扬自由市场经济,但在2008年遇到金融危机时,政府又大规模干预
  • 科技巨头公司强调“尊重用户隐私”,但同时却收集大量个人数据进行分析和监视。[1]
  • 美国经常在人权问题上批评中国,但对于有色人种的偏见却从来没有缓和过。
  • 中国既宣称“人民当家作主”,但同时又架起网络防火墙、严格限制言论自由。
  • 在TikToc即将被美国政府强制封禁时,我们的外交官说了这样一番话 这个我当时看见的时候真的没绷住

可怕的“国家”

小时候,我们被教导“国家”很重要,它保护我们,给我们建学校、医院,还有警察和军队。但慢慢长大后,我开始觉得,这种“国家”其实更像一个巨大的牢笼。
国家划定了边界,把人分成“我们”和“他们”。你出生在哪,就注定了你能去哪、能说什么、能活成什么样。但人本来就不应该被限制在一个地理格子里——我们生来就应该是自由的。
更可怕的是,强烈的国家的观念会导致个人的无意义和集体的不灭。这让我想起了一种动物——军团蚁。
这种所过之处都将一片死寂的生物,它们并不在乎抱成一团过河时外围成千上万死去的同胞。即使它们自己,也对于自己的死毫不在乎。重要的是集团的存在。但是,如果从这个所谓“利他、无私”的思维中跳脱出来仔细想想。这样为了其他蚂蚁而被水淹死真的有意义吗?

更何况,这些你用生命保护的蚂蚁,很有可能并不是你真正喜欢的,甚至你连它们是谁都不知道。你只是被某种“必须为集体而死”的信念洗脑了,变成了一颗可以随时牺牲的螺丝钉。
如果你说,其他人也会为了保护你而牺牲自己。那不妨想想,那些真正“创建”国家的人,那些真正掌控着权力的人,真的会为了你而牺牲吗??我们熟知的英雄、烈士,大多都是些和你一样的普通人,很少有穿着西装,坐在高楼办公室里、掌握政策和军队命令的人亲自上前线。他们往往只是发布命令、发表讲话,用语言鼓舞你为“国家”牺牲,却从不亲自承受后果。
那些真正的掌权者,他们的孩子很可能在国外读书,他们住在安全的区里,拥有我们难以想象的资源和特权。当战争来临,他们躲得比谁都快;当经济崩溃,他们总是最后一个受影响,甚至还能从中得利。
所以当有人告诉我,要为了国家去牺牲、去奋斗,我总会想:我拼命保护的,到底是什么?
他们告诉你“集体高于一切”,可是谁来定义“集体”?是谁在背后决定了哪些人值得被保护,哪些人注定要成为“为了大局”的牺牲品?

国家就是这样一种军团蚁式的结构[2]。它让你从小相信集体比你重要,牺牲是光荣的,个人的痛苦和自由都必须服从大局。有时候我觉得,这根本不是“保护”我们的国家,而是把我们变成工具的国家。它教我们唱国歌、背誓词、敬旗子,却很少教我们怎么面对自己的情感、怎么与他人真实地连接,怎么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他们说这是“爱国”。可我想,爱一个地方,不应该是盲目听命,而是希望它变得更好;而不是被命令着爱,而是在自由中选择爱

当然,我并不是说国家完全没用,它曾经帮助人们组织起来,发展社会。但今天,国家越来越像是一个过时的东西,它只知道控制、命令、审查、管你怎么活,却不太关心你真正的感受。


对精神的掌控

当时我发烧的时候读这本书,读到了半夜 我妈逼着我睡觉,所以只看到Winston和Julia拿到了“禁书”那段,当时躺在床上就在想故事会怎么发展下去。当时我以为这会是一个传统的西方英雄主义的故事:温斯顿加入“兄弟会”,为信仰奔走,最终被捕,被背叛,经历灵魂挣扎后,带着尊严走向死亡。又或者暗黑一些,他们建立了新的政权,而后他悲哀地发现,一切不过是历史的重演,新的政权又成为了下一个“大洋国”。

但第二天我读完才发现,奥威尔不愧是奥威尔,《1984》不愧是《1984》。

什么都还没开始,Winston就已经输了

反抗,从一开始就是圈套,是敌人早已编织好的剧本。所谓的“兄弟会”只是诱饵,所谓的“觉醒”不过是敌人手中早已掌握的技术,所谓的“自由意志”不过是他们允许你产生的幻觉。原来自以为的“醒悟”,敌人却已明白得更为透彻。而所有自以为的坚持,信念,在敌人的毒打和精神的,系统的折磨下溃不成军。
你以为你特别,你以为你够谨慎,你以为你能逃脱体制的眼睛,但其实,他们早已研究透你的每一个弱点。最后你才发现,自己只是无数“失败者”中的一个,早在你之前,他们已经抓住、摧毁、重塑了千百个“你”。

没有奇迹,没有希望,没有小人物式英雄,甚至没有螳臂当车的悲壮,只有体制对个人全方面的碾压,挣扎还未开始,就全部结束了。没有英雄主义,没有反抗的浪漫,没有哪怕一丝的胜利。一切挣扎还未开始,就已经注定失败。更残酷的是,最后的Winston,甚至变成了他曾最鄙视的“他们”。

不是被杀死,不是被消灭,而是被改造——这是最彻底的失败,是对人类精神最深的羞辱。

所以,《1984》的可怕,不是它对极权的揭露,而是它对绝望的刻画。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控制,一种让你失去反抗欲望的控制。
这才是真正的恐怖。


我们的1984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
In short, 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 period, 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 being received,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

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看上去比过去好多了。我们不再担心吃不饱、穿不暖,商场琳琅满目,城市灯火辉煌,仿佛进入了一个理所当然的繁荣时代。

可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资本从不缺席,它只是换了种方式继续榨取我们的生活。 过去,人们住在一块自己的小地上,种菜、盖屋、安身立命。而如今,土地被高楼取代,一个房间能挤进好几户人家,可房子越建越高,却也越发高不可攀。 我们吃得比祖辈更讲究,从番薯野菜变成了果蔬鱼肉,营养均衡得体。但与此同时,房价在飙升,母婴产品贵得离谱,教育花费如同无底洞。于是,大多数人依旧一刻不停地忙碌着,就像是在跑步机上奔跑,永远追不上前方的“应得”。

更可怕的是,这些“必须拥有的东西”,它们总是恰好需要你一生才能换得。

它不至于让你绝望得不去追逐,也不轻松到你能轻易获得。它吊着你,刺激你,榨干你,把你推向“努力就会有”的幻觉。所谓“正常人该有的生活”,其实只是大多数人拼尽全力才刚好触碰到的起点。而你花掉一生努力获得的这些东西,最后不过是 再次流回资本家的腰包里 ——你的一砖一瓦、一餐一饭、一书一课,都是在替别人继续筑高那座看不见的塔。
这是一场悄无声息的锁链套索。 它剥夺了大多数人改变命运的可能,把创业和阶级跃升变成奢望,让人注定困在原地,原地转圈。
更悲哀的是,它让你在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必须奋斗”,而等你终于可以停下来的时候,已经老了,精力衰退,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那个在监狱呆了一辈子的老人,出狱之后却在恐惧与空虚中走上绝路。

他不是不自由了,而是被驯化得无法自由。

你瞧,这不就是1984里面的“战争即和平”吗。让普通人们始终忙忙碌碌只能勉强生活,有一群“思想警察”和电脑日夜监督有一定思想的中产阶级的言行举止。这只是一种没有硝烟的战争,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啊

互联网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信息的垄断,获取知识的门槛大幅降低。全面控制和思想封闭已不再现实,洗脑的效率和范围也远不如从前。统治者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放弃了强制改造的手段,转而采用犬儒主义的策略。
他们不再关心你头脑中的异端思想,也不急于压制你在网络上的言论。[3]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掌握住最终的力量——只要那把枪还在远处对准你。你终究会按照他们的安排活着、工作、生产。至于你是否时不时发出一两声不满的呼喊,对他们而言无关紧要。
他们不需要像《1984》里那样清洗你,因为他们明白,在这个系统里,大多数人只要面前还有草料,就会继续往前走。即使听见远方传来被屠宰者的叫声,也只会短暂停顿,然后重新低头。

他们不再需要让你信仰,只要你服从。
他们不再需要让你沉睡,只要你不醒来太久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一切看似自然,其实早已被安排好。我们不会质疑,也不被鼓励质疑。语言、思想、规则的制定权,从来不在我们手中。

我们,始终只是沉默接受的那一群人。


我们将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

但我们总应该做些什么。我虽然不喜欢“知其不可而为之”。但是,如果不试试看的话,怎么知道行不行呢?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人们能不靠国家就合作,那是不是会更自由?作为一个现实理想主义者,我不幻想乌托邦从天而降。我知道无政府主义式的理想社会,即便值得向往,在现实中也往往会被现实的复杂性、人的惰性和权力的贪婪所吞噬。但我不愿就此放弃。我相信,真正的自由,不是等来的,而是被一点一滴建构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将目光投向互联网——这个尚未被彻底收编、尚存开放精神的空间。

这就不得不说回开源了,自由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应当是开源的。开源不是技术概念,而是一种社会哲学:它拒绝黑箱,鼓励共享;它抵制垄断,倡导协作;它不迷信权威,只追问真理。从Linux到GitHub,从维基百科到IPFS,这些项目不是产品,它们是火种。它们告诉我们,世界可以不靠命令运行,而靠共识推进。代码可以公开,知识可以流动,权力可以被分散,创意可以不设门槛地自由生长。
自由,就是你能决定你自己的人生运行在什么“操作系统”上,而不是被默认安装上谁的意志。自由,就是我们可以在思想的“代码”中删掉监控、闭源、审查和审判,留下选择、透明、修复和信任。
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苦难——极权国家和科技巨头的阻挠[4]但是,虽然它未完成,它不完美,它最后有可能失败,但它值得我们去尝试、去用行动去构建。
就算互联网彻底开源了,接下来怎么办?[5] 现实的世界不还是极权的么?老实说,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一件事:任何一次人类意义上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从胜算开始的。
它始于一小撮“不肯服从”的人——他们拒绝默认设定,拒绝只有一种语言、一个声音、一种真理;他们在被忽略的角落里点亮微弱的光,不为照亮世界,只为不被黑暗同化。
所以我们继续写代码,继续翻译文档,继续架设节点、备份档案,继续在网络世界的深处留下一点点自由的痕迹。我不认为这些可以立即推翻什么,但每次拒绝闭源、拒绝沉默的选择,都是一种微小但真实的反抗。
你可以说这是徒劳,是自我感动,是乌托邦病。但我宁愿被嘲笑天真,也不愿在历史回头时,承认自己从未尝试。
因为如果我们连这点都不去做,那这个世界就真的只剩下“被管理的自由”、被“定义好的真理”和“计划好的生活”了。

所以,不是因为它注定成功我们才去做,而是因为它值得我们失败,我们才去坚持。
你愿意和我一起,fork 这个未来吗?


  1.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百度副总裁的女儿了 一个身在加拿大的13岁小孩,竟然能随意获得中国大陆内居民的隐私信息。百度是什么成分也不用我多说了吧 一个靠着和莆田医院狼狈为奸,吃着人血馒头发财的公司… 不像其他一些公司黑道转白道,百度就从来没有离开过黑道… ↩︎

  2. 甚至比军团蚁还要糟糕,军团蚁中可没有人来决定谁在里面、谁在外面被淹死…… ↩︎

  3. 这也是你为什么还能读到这篇文章的原因 ↩︎

  4. GFW为了不动声色的屏蔽Github,可是废了不少劲啊 ↩︎

  5. 直接元宇宙启动,逃离现实世界(bushi ↩︎